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回贴

关于SNS的诸多设想

2009-12-15 00:3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4| 评论: 0|原作者: 江月

◎前言:这篇文章可能会较长,因为涉及到的东......



  前言:这篇文章可能会较长,因为涉及到的东西会比较多,从SNS社区到游戏,从2D到3D,从社区网站到社会服务型网站。但是总结起来,都会和SNS有关系。下面就听我来胡侃吧^_^
  先简单的介绍一下SNS的概念吧。以下文字摘自百度知道的解释:“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
  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1934~1984)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后来有人根据这种理论,创立了面向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服务,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比如ArtComb,Friendster,Wallop,adoreme 等。
  但“熟人的熟人”,只是社交拓展的一种方式,而并非社交拓展的全部。因此,现在一般所谓的SNS,则其含义已经远不止“熟人的熟人”这个层面。比如根据相同话题进行凝聚(如贴吧)、根据学习经历进行凝聚(如Facebook)、根据周末出游的相同地点进行凝聚等,都被纳入“SNS”的范畴。”
  而目前SNS很火的一个原因在于:上面的人都很熟悉。请记住“熟悉”这个词,这很关键。互联网95兴起之际,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你不知道和你在网络对话的是个人还是条狗。”的确,仅仅通过互联网给你传递过来的信息,你只能分辨出不同的ID,而ID后面的到底是人是狗,那是没法判断的。这样的朦胧感,也狠狠的火了一把网络恋情,特别是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本充满YY情调的网络小说问世后,更大大催进了这种朦胧美的网络爱情。因此,QQ在国内崛起,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当时上网的人98%想谈一场“第一次亲密接触式”的恋爱,男的都希望女的是轻舞飞扬,而女的倒未必希望男的就是痞子蔡(个人感觉,痞子蔡不够帅)。当然,要从网络聊天发展到见面,可是很有一段过程的,这段过程明显造就了QQ的注册量和在线率直线狂飙。QQ在1999年2月推出时,且不说之前的ICQ已经是世界级品牌,并占领了相当的中国市场,就算在国内也已经先有了PICQ、CICQ等聊天工具;第二是技术并不领先,与先前的几家相比并没有特别优势。但它确实在仅2年的时间里发展了2000多万用户,无可争议地打败了所有对手,成为了事实上中国霸主。和陌生人聊天,发展到热恋的情人或者一夜情的故事,依然在不断的上演。但是互联网成熟的步伐让网民逐渐变得理智起来。
  朦胧的网络爱情会带来最大的问题就是:见光死。这个词有网恋经验的人应该都不会陌生。曾经几何你带着兴致勃勃和激动的心情去看你的网友,结果见面后大失所望,匆忙的使用各种诸如尿遁,急病遁,电话遁,CALL机遁等忍术。留下一个不知所措的网友。这样才见光死的场面相当壮烈,导致网民开始逐渐成熟。因此,爆发了这样一种需求:见面的要是熟人或者熟人的熟人,先知道名字背景和看看照片,那么就死不了了。大家直截了当,该谈情说爱的就谈情说爱,该一夜情的就一夜情。上文提过“熟人的熟人”这样的概念,其实就是SNS最简单的一种概念。因此,引发出了SNS社区互联网一个里程碑式的产品。
  注意,现在SNS社区就要上场了。2004年,马克·扎克伯格,一个19岁的美国哈佛学生(为什么又是美国又是哈佛)干了这么一件事情,导致了facebook的横空出事。这鸟人,觉得学校不公开学生的信息不够意思,明显不想把校网www.1mm1mm.cn上的mm信息让大家共享,阻碍青年学生如火如荼的泡妞热情,不过咱们的小马哥精通黑客技术,没事去学校的数据库溜了一圈,顺便把2.2万名学生的信息给搞了下来,当然也包括照片了。他先看完这些照片后,把这些照片搞了个网站放上去,名曰:facebook。他绝对没想到这个破网站未来能够被估价到十多亿美金。Facebook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最大的原因就是在于,大家都是熟人,或者熟人的熟人。因为,所有的信息的都是真实的。当你想找哈佛的校花,绝对不会错将斯坦福版本的芙蓉姐姐加为好友。因为上面的照片和个人信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他是某某学校,某某院系的学生。并且当时FACEBOOK只能在教育网络内访问,导致了用户真实层度更加直线上升。当然,这事情也就在单纯的美国人能够干的这么轰轰烈烈,在中国,即使是芙蓉姐姐一样可以包装的跟刘亦菲一样清纯动人,这点充分说明了美国人是直肠子。光是熟人和熟人,没啥意思。而FACEBOOK创造性的发明了很多现在WEBGAME雏形式的插件。这才是他能够红透半边天的真正原因。
  从FACEBOOK越来越多的插件可以看出,其实它已经开始从单纯的社区网络向社区网游化蜕变。大家不妨想想,平时朋友聚会都干嘛,吃饭喝酒聊天,这只是前戏,完了后还得打牌搓麻将杀人(游戏,并非真杀人^_^)等等。人聚在一起,说白了就是一起干一点开心的事情,这是闲暇至于社交的本质。而和熟人一起玩更是有意思。网游很火,从单人游戏变成无数人一起游戏。但是网游的庞大的客户端不得不说是一个门槛。或者说太专业的玩游戏,这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不能不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于是会出现类似于FACEBOOK这样轻度网游而又非真正网游的社区游戏的模式。而现在的游戏厂商已经发现到客户端对于用户的门槛,因此现在WEBGAME也在一日千里的发展着。不过目前觉得其实FACEBOOK这样的层度的游戏感就差不多了,多了就有点过了,从这阵子非常火的开心网其实也可以略窥一二。
  以上废话了那么久,无非总结了以下几个观点:
  1、网上通讯联系,已经趋向于真实化,这样更清楚聊天的对象到底是谁。所以SNS类型的社区火起来了。
  2、发现都是熟人后,就会想着一起玩点什么。因此FACEbook插件模式火起来了。
  3、网游客户端太庞大,或者说要太投入,因此还是FACEBOOK插件式的轻度社区游戏形式更适合目前社会忙碌的人民的需求。
  4、 WEBGAME其实就是把轻度网游给极致化,说不清楚FACEBOOK算不算WEBGAME,因为这里面的界限其实很模糊。
  要开始新的话题了。关于2D和3D的页面。看到这里,别以为我写错了,没错。普通的页面就是2D页面2维的嘛,至于3维的页面嘛,目前还很少,只是个别网站用到3维的插件而已。最近刚兴起的GOOGLE的LIVELY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95年互联网兴起后,HTML技术一直在发展,但是无论怎么发展,他始终是一堆的文本和图片,撑死加上流媒体。但是还是2维的。而我们的世界却是3维的。从单机游戏从二维发展到3维的情况来看,网页3D化也是迟早的事情。这是根本上改变了HTML,也许,不在是HTML(超文本链接)了,而是STVW(super three-dimensional virtual world超级三维虚拟世界)了。
  我认为3DWEB技术的出现,其实是在更大层度上面满足社区网游化的这种需求。当然3Dweb的技术在很多电子商务的也很实用,比如3D试衣预览系统,比如3D看房看车的系统。这些现在都是小规模的应用。但是应该最吸引人的是3DWEB版本的SECOND LIFE的感觉。
  不过3DWEB技术应该可以是社区拟真度大大提高,之前说的社区,那只是描述性的感觉。通过3DWEB技术可以更真实,北京同城社区也许就真是一个3D的数字北京,并且里面的小区里面的道路都和现实生活中的实物挂钩,那么这种社区的SNS的感觉会更强烈。熟人和熟人是更加真实的和现实社会映射起来。
  就目前SNS类型的社区而言,还有个最大的问题在于:无论网上联系的关系如何,并不能很好的与生活中的关系对应起来,并没有真正起到通过某人再认识某人,最后天下没有交不到的朋友的这种感觉。你认识了某人后,如果没有现实社会中见面聊天,很难进一步发展关系。这个加强虚拟社区和现实社会的映射拟真度后,这样的情况也许能够得到改善。
  SNS仅仅作为交友,其实我觉得是很大的浪费。作为一种社会服务型网的表现,可能会更大层度上发挥SNS的作用。这句话可能说的有点拗口。这可能和我最近的经历有关系。
  最近维修空调被坑了一把,打12315投诉无果的情况下,试图上网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结果在一个“315消费电子投诉网”中不经意的投诉了一下那个坑我的黑维修公司。结果没想到,那个网站居然反应挺快的,第二天就给我打电话联系,并且进行了一些相应的调查,最终发表了一系列的专题文章。虽然,最终没把那个黑维修的公司搞定。但是至少很大层度上给予我一定的心理安慰。
  目前这个投诉类型的网站,给予用户的归属感不强,因为没有进行一个SNS的关系映射,用户上去来自天南海北,没有加入某种组织的归宿感。使之相互进行帮助推荐的感觉也不强烈。并且在后台处理用户事件的管理员身份没有透露到前台,用户无法与管理员进行互动交流这个也是个问题。
  该网站目前其实已经进行的角色划分,比如消费者、企业主、律师、记者之类的。但是此时角色之间是松散的结构没有一个必然联系。如果能够把角色和群组结合,那么才能够把这些角色相互关系给体现出来。
作者 活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情缘站长教程网立场无关.


最新评论

QQ|小黑屋|最新主题|手机版|微赢网络技术论坛 ( 苏ICP备08020429号 )

GMT+8, 2024-10-1 15:23 , Processed in 0.18366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