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新微赢技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回贴
查看: 517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功源于创新与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5 02:13: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新知识的捕获能力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捕获的新点子的数量,还有就是在捕获的时候,不要妄加评断,这里其实很想头脑风暴一样,重要的是数量,而不是每个新知识点的质量。这种能力好像与一个人的心胸开放程度有关系,如果一个人愿意接受新点子,不同的见解,则会很好。

文中介绍了一种叫做morning pages的工具,这个工具可以用来将早晨起来,想到的一些奇思妙想,或者杂念统统的写到一张纸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将一些观点梳理出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方法有点类似我现在写日记的做法一样,关注的不是语法或者条理 的问题,而是想法,思想,这样的结果就是能够将一些平时不能够仔细琢磨的事情写出来,而一旦写出来,就会发现这些东西的条例性好像好了很多。

还有自我感觉,这种能力好像同GTD中的收集过程有类似的地方,还有就是我现在能够获取的信息渠道有多少的问题。比如网络、报纸、人际关系渠道等等,这些是否足够支撑我对信息的需求。而捕获能力则是把这些信息整理出一些知识点来,以便供以后的使用。

2、挑战自我的能力 给自己非常难得的问题,去处理。只有在面临困难的问题的时候,人各种行为会彼此竞争,并相互作用,其结果很可能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新行为或者想法。

这一点好像从我准备各种课件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当有一个时间期限的时候,自己好像突然之间获得了一种能力将多种 不同观点的东西自动的整理成为一篇还算过得去的教案。这种经历,相信是很多人都有过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这里提到的给自己一个挑战的说法。

还有就是自己从一航到深南来的经验,通过一年来的体验,感觉到自己好像突然之间具备了很多之前不可想想的能力,比如现在正在用到的写作能力,还有就是整理PPT的能力,以及项目评审、项目辅导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好像都是通过强大的压力之下才办到的。通过这种压力,将自己提升,我想同创新一样,压力可以同某种角度给人的大脑一种刺激,通过这种刺激,大脑将已知的知识通过不同方式的结合,从而产生新的东西。

3、不断拓宽知识面的能力 自己是否能够不断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打开自己的眼界,从而将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这种联系越有趣,则越有可能产生突破性的创新结果。

这一点,我从一些书籍上也找到了一些例证,例如儒家学说中的关于"一以贯之"的论述,讲的是不同行业中所具备的相通性。而《五轮书》中谈到的关于武功的成长,是可以通过做木匠活,或者瓦匠活等不同行业的工作中习得,这种其实就是将各种知识进行创新的一种方式。融会贯通的道理就在这里。

GE公司不断的从不同行业中进行学习的精神也可以从这里看到,确实是可以从不同行业中学习到本行业中的一些知识点的。

不可否认,不同行业的发展 并不是同步的,而行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这就说明了不同行业之间是可以借鉴的,同时也可以说明不同行业之间学习所带来的可观效益。

4、将自己置身何种环境的能力 自己所处的环境会影响到你自己的观点,这是大家从经验中发现的,这种能力其实还从某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的名校效应,以及各个地方不同的一些观点。

环境的能力一般来所,不是很容易进行改变的,但是现在可以看到的是很多人已经开始为自己创造出不同的生存环境。
每次找到国外出色的web2.0理念网站时,我首先就会看看国内有没有提供类似服务的网站。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网络的这种情况实际上是整个中国创新的缩影,在Interbrand 全球品牌100强和全球创新力前25名也看不到中国企业的身影。
创新对于我们来讲,仿佛既脆弱又奢侈。
一 困局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也有着最悠长传承的历史,这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内涵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从来不缺乏能工巧匠,古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世界的历史,中国现在也并不是没有创新的人才,跨国公司在全球设立研究院的时候,中国都是最受推崇的选择之一。
奇怪的是,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拥有大量人才的庞大国家,却陷入了创新的匮乏中,这种匮乏在世界文明走入近代史后凸显出来,近一百年间,中国落在了世界变革的后排,而在企业化革新浪潮的滚滚洪流中,中国的企业也集体失语,没有一家公司能够通过创新而独树一帜做大做强,中国的大企业更多的是规模大而不是核心竞争力强。
在这个不创新就落伍,不变革就消亡的商业社会,中国企业举步维艰,这其中种种因由,引人深思。
二 反思
当今中国缺乏产生创新的土壤
中国最悠久的历史传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最沉重的财富,在几千年岁月中形成的尊老鄙少,重农轻商,厚古薄今,抱全守一的国民心态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变,社会文化中鼓励的是稳定和中庸,在这种社会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国民天生就对变革有着超乎别国的距离感,相对于变革,维持现状才是国民的心理首选。
这种与生俱来的心态在后天的教育中不断得到强化,看看整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培养的都是缺乏个性统一标准的人才类型,中国在工业流水线上落后于西方,但在人才流水线的标准化上却从来都是独步世界。
这样的先天环境和后天培养,造就的是一批批听话的执行性人才,而不是激扬的创新性人才,或者说在这个社会中,创新性人才是非主流的存在。
当今中国缺乏支持创新的体制
追求利润才是企业的天性,企业变革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利润,这种赤裸裸的经济杠杆是西方创新的源动力。但是这种杠杆却不能在中国得以挥洒自如。
中国的企业是在非自由经济的社会制度下的扭曲存在。国有企业承载着制度的要求和国民的生计,在各方的利益冲突下踟蹰反复,在变革的时候顾虑重重,而国有企业不以利润为最终考量的企业目的性也就决定了其在核心上就缺乏创新的源动力,相对于变革的巨大风险和变革后的不确定回报,国企巨大的身躯举步维艰。私有制企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则更加艰难,非自由经济的市场环境下,了解市场的人未必是最后的赢家,国家政策的调整永远是凌驾于市场的存在,谁也不知道以后的政策会是什么样子,创新的利润回报固然诱人,但生命脆弱的私有制经济很可能在一次政策调整或政府行为中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倾颓的废墟让后来人触目惊心,变革的阵痛之于社会是一个阶段的必然,而之于个人和企业则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当今中国缺乏保护创新的机制
当个性成为社会文化的非主流,变革成为不可预测的未来时,创新也就成了这个社会的奢侈,如果先行者并没有好处,那做一个跟随者无疑可以获得更大的收益。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缺乏,也加剧了跟随心理的影响。当一个新生事物推出的时候,其他人都在观望,如果不幸夭折,大家纷纷庆幸那不是自己并无情的嘲弄失败者,如果顺利成长,则几乎毫不费力的就可以模仿并分上一大杯甜羹,这种社会性的投机心理是创新者的沙漠,是奸巧人的温床。所以我们才会有那么少的创新,却又有那么强大的模仿。

三 悲歌
缺乏土壤,新生事物先天不良,缺乏支持,改变后天乏力,没有保护,变革脆弱不堪,如此糟糕的环境,如何能强求企业创新呢?加上全民性的短视和变革时期社会经济中充满的原罪,这些都让我们很难找到一个榜样式的企业,这不仅是中国企业的悲哀,也是中国社会的悲哀。
唯一可以欣慰的是,即使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仍有企业在奋力前行,这些企业是鼓励我们向前看的希望,是让我们觉得温暖的感动,我真诚的希望,社会在缓慢温和的变更中会不断的完善,我希望看到听到更多这样积极的讯息,而不是不断奏响的企业的挽歌。
创新活动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响应,涌现出不少“金点子”。不过有人对此持怀疑观望的态度,不屑为之。有的是从功利出发,认定参与创新活动不能给自己带来收益,弄不好还要白出力气,于是乎装装迷糊,应付一下了事。这些“大智若愚”者似乎永远不会吃亏,但永远无法体会溶入集体中的那种“无我”的快乐。还有的人以悲观的态度来看待创新活动,他们认为异想天开的创新往往徒劳无功,聊胜于无的小小创新几乎没有意义。
也许《伊索寓言》里的一个小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一个穷人来到富人家的门口。“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穷人说,“我不给你们添麻烦,只求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仆人想了想,认定不需要付出什么,就让他进去了。这个可怜人烤干衣服后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煮点石头汤喝”。“石头汤?怎么可能!”但是厨娘还是因为强烈的好奇心而答应了。穷人于是掏出一块路上拣的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可惜呀,有点盐就好了。”他自言自语道。于是厨娘给他一些盐,后来他又用同样的方法要了豌豆、香菜……,最后,又让厨娘把能够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当然,你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美美地喝了一锅“石头汤”。如果这个穷人一开始就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得到什么结果呢?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只要开动脑筋,坚持创新,你就会有收获。”
创新不需要天才,只需要一点奇思妙想,外加一点实干的精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申请友链|小黑屋|最新主题|手机版|新微赢技术网 ( 苏ICP备08020429号 )  

GMT+8, 2024-11-19 03:32 , Processed in 0.10740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xuexi

© 2001-2013 HaiAn.Com.Cn Inc. 寰耽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